古建園林中斗栱的升和昂的知識介紹
來源:古建園林 | 更新時間:2019/9/4 15:59:23古建園林中斗栱的升和昂的知識大家了解過嗎。下面就來看看這方面的內(nèi)容吧。
一、斗栱的作用和類型
(二)斗栱的基本構(gòu)造
4、昴
它是斗栱上層,起著杠桿作用,且外端特別加長,并鑿有昴嘴端頭的栱件。它的作用有兩個,一個是為滿足懸挑距離,利用杠桿原理,采用斜挑桿形式,以減少斗栱高度或?qū)訑?shù),另一個是增強裝飾效果,豐富斗栱的造型。
昴本來是上昴與下昴之分,上昴是指由檐內(nèi)斜挑向上,與檐內(nèi)其他構(gòu)件或下金檁枋等連接,以加強斗栱及其檐步的穩(wěn)定,下昂是指由檐外向下斜出,作為承托檐檁枋的秤桿,并兼有加強斗栱裝飾效果的作用。但從結(jié)構(gòu)上看,昂的支挑作用并不安全,隨著時代的進(jìn)步,斗栱尺寸的減小,昂的支挑作用就逐漸消失,于是上昂逐漸被淘汰,下昂的作用也被縮小,直至清代除個別溜金斗栱外,只保留了昂的形態(tài),而作用完全喪失,即成為所謂的假昂。
5、升
升是一種比坐斗小的斗,因舊時量米容器中,大的叫斗,小的叫升,十升為一斗,故清借用此名,稱這為“升”宋鋪作中仍稱呼為“斗”。它是坐在栱、翹、昂之兩端,作為承接上一層?xùn)砑幕?/span>
升隨其所處位置不同,有不同的名稱:
在正心栱兩端之上的升,清稱為“槽升子”,宋將坐在栱心上的稱為“齊心斗”,坐在栱兩邊的稱為“散斗”。
在翹昂兩端之上的升,清稱為“十八斗”,宋將華栱兩端上的稱為“交互斗”。
在里外拽栱兩端之上的升,清稱為“三才升”,宋統(tǒng)稱作“散斗”。
斗栱的分類很多,為了便于識別,我國古建工作者把它們進(jìn)行掃納,可以有以下幾種分法:
1、按斗栱所處的檐口位置進(jìn)行分類。
總的分為兩大類:即外檐斗栱和內(nèi)檐斗栱。
(1)外檐斗栱類:它是指處在建筑物外檐部位的斗栱,包括以下幾種:
1)平身科斗栱:它是指坐立在兩檐柱之間,外檐額枋上面平板枋之上的這一類斗栱。宋稱為“補間鋪作”,清稱為“平身科”。它的特點是迎面左右對稱,側(cè)面昂嘴朝外。尾部朝里。
2)柱頭科斗栱:它是指坐立在外檐柱頂面上的這一類斗栱。宋稱為“柱頭鋪作”,清稱為“柱頭科”。它的特點是與桃尖梁相配合,左右對稱,昂嘴承托在桃尖梁底面。
3)角科斗栱:它是指坐立在轉(zhuǎn)角角柱頂面上的這一類斗栱。宋稱為“轉(zhuǎn)角鋪作”,清稱為“角科”。它的特點是昂成45度布置,承托著檐檁和正心桁。
4)溜金斗栱:它是指從坐立在檐柱部位(包括平身科、柱頭科和角科)斗栱,通過加長撐頭木的尾端成為斜桿,順著舉架斜度溜到金柱部位的這一類斗栱。宋沒有這類斗栱,明清時期可能是受唐宋時期的上昂鋪作之啟發(fā),而形成這樣一種特殊斗栱。它將檐柱和金柱上的構(gòu)件連接起來,使之形成整體而增加穩(wěn)定性。
5)平座斗栱:它是指樓閣中檐廊走道(平座)下的斗栱,它與上述斗栱的區(qū)別是,昂沒有外伸的昂嘴,昂翹只向外層層挑出,里端不挑出,其他與平身、柱頭、角科相同。
(2)內(nèi)檐斗栱類:它是指處在建筑物內(nèi)檐及室內(nèi)有關(guān)部位的斗栱,包括以下幾種:
1)品字科斗栱:這種斗栱常用在大殿里面金柱部位。及其些樓閣上的平座斗栱,它的特點是沒有昂,只用翹,里外挑出對稱,仰視小斗(升)的布置如品字。
2)隔架斗栱:這是指常用在承重梁與隨梁上下定檔之間的一種斗栱,一般為單栱結(jié)構(gòu)或二重栱結(jié)構(gòu)。因結(jié)構(gòu)比較簡單,故常做成很多花樣,如寶瓶、矮人、十字斗、荷葉墩、雀替等,比較正規(guī)的形式為一斗三升帶荷葉墩。
感謝大家的喜歡,再見。